赵 鹏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日益的增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最敏感问题,也成为对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执政能力的最现实考验。如何引导、教育群众合法合理表达诉求,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一、显著特点
(一)利益诉求多样化。群体性事件呈现利益诉求多样化倾向,不但有经济利益的诉求,如因企业改制、土地拆迁引发的赔偿问题;因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引发的赔偿问题;特殊社会群体要求特殊待遇等;还有权利主张诉求,如要求消除环境污染,保障生活环境的诉求,要求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诉求等。近年来,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对公平公正、民主法治的诉求也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之一。
(二)主体参与多元化。一般来说,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利益相关者,一类是非直接利益相关者。早期的群体性事件,行为主体较为单一,多为直接利益相关者,有特定的利益诉求,行为目标明确地指向特定的行政管理部门和利益冲突方。近几年的群体性事件中,除了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外,非直接利益相关者也广泛参与进来,他们利益诉求不明确,大多数带有从众心理,在大环境的感染下,成为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一员。相当数量的成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由个体冲突开始,伴随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多,演变为群体冲突,由单个群体演变为多群体冲突,甚至迅速波及到其他地区和行业。
(三)表达方式双向化。表达方式双向化是指群体性事件的利益表达呈现理性和非理性并行的趋势。一方面,理性的表达方式随公众法制意识的增强而有了较大发展,一些群众在表达利益诉求方式上选择静坐等非对抗性表达方式。另一方面,由于群体性事件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事发突然,局势控制难度大,易遇到不良用心分子故意煽动群众情绪,导致群情激奋,打砸抢烧等一系列不理智过激行为出现,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后果。
(四)现实问题虚拟化。近年来,网络作为新传播方式冲击着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特别是微博的出现、手机上网的普及,让“人在家中坐,知晓天下事”成为现实。只要轻轻一点,就能发布到网络,引起成千上万人的围观,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前所未有。同时,由于网络缺乏严格的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编造、夸大等情况频发,一旦被有心人士利用,各种舆论借助网络信息的放大效应,往往使事件的真相被掩盖和扭曲,使事件更加复杂。
(五)矛盾博弈政治化。群体性事件矛盾博弈政治化具体表现在人们参与事件的重要目的在于向政府提出利益述求,希望通过自身的抗议行为影响甚至改变政府的政策,达到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的。政治化群体性事件的矛头直接指向政府,因此可以说,群体性事件同时也是带有一定抗争性的非正规的政治行为。因为在我国群众心目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思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认为法不责众,有大多数人和自己一起与政府抗争,政府就会引起重视,才有协商解决事情的余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群体性事件实际上是被误导或蒙蔽的群众与政府的一场政治博弈。
二、成因探究
(一)社会结构转型不彻底。转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期间的矛盾和问题是必经的阵痛。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因素。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资源分配、组织结构、社会流动、社会阶层结构以及利益分配等,都伴随着社会转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得其原有的控制机制失去了基础。在这种稳定基础没有建立之前,社会运作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诸如贫富分化、二元对立、价值判断标准紊乱、信仰缺失等社会问题。矛盾和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很容易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随着社会进步,公民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对自身权利的需求和维护日益强烈。但一些地方政府在行政作为时急功近利,一些干部作风不正,对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不够,解决不够, 甚至有损群众利益,引发群众不满。与此同时,长期以来,群众向上表达意愿渠道不够畅通。基层干部不下基层,基层声音得不到反映;群众正常的来信来访得不到相关单位的重视;群众处于舆论的弱势,没有自己的“发声”媒体等。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所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个人无法找到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既是必要的社会安全阀,又是一种泄洪装置,有利于缓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
(三)互联网监管不到位。网络普及让我们的信息传递实现“一日千里”,交友平台、微博推特成为现场直播事件的主战场。但网络的开放性和即时性,监管的乏力,造成网上报道过度诱导受众、故意歪曲事实等现象。发帖人往往在不了解事实真相情况下,道听途说、主观臆断,就发到网上,通过@一些名人、明星转发,被成百上千万的人围观。2011年的“6.11增城事件”就被微博直播,川籍打工者唐学才王联梅夫妇因占道经营,与当地治保会治保员产生杯葛,引发肢体冲突,有孕在身的王联梅倒在了地上。当晚,就有微博直播报道此事件,网上类似“孕妇老公被活活打死”的谣言疯狂传播,正是由于网上监管不到位,网上群情激奋,事态持续扩大,一场偶发的冲突竟演变成群体性冲突,持续了近3天之久。
(四)敌对势力猖狂不死心。国内外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破坏行为。在群体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境内外敌对势力的身影。他们利用群体性事件煽风点火,推波助澜,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境外敌对势力插手群体性事件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就是以各种方式为其谋取政治利益,从而逐渐推翻社会主义制度。2008年的“3.14”事件,被国外多家知名权威媒体大肆炒作,无中生有,大量失实报道昭示其政治上的险恶用心。
(五)应急预案建设不完善。群体性事件大都源于基层。一些基层组织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缺乏政治敏锐性、责任意识不强,采取“拖一拖、放一放”的消极处理态度,“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在处理方法上简单除暴,言语恐吓、强制威胁,甚至暴力对待,造成群众反抗情绪越发高涨,事态发展越发不可控制。造成这一结果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突发群体性事件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完善的应急预案。责任不明晰造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任务不明晰造成“无头苍蝇打乱战”,保障不明晰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应对策略
(一)加快社会结构转型步伐。社会结构转型的不彻底是造成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国保障性体系的建立、教育和科技发展以及生态问题和节能减排等成为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五大问题,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加快社会结构转型步伐,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求我们推进城乡规划、土地、金融、户籍、社会保障、基层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收入分配再分配工作,加大对社会保障等的民生投入,扎实推进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全覆盖进程,加强城乡社保、低保、就业工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引进高素质优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集约型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二)加大服务型政府建设力度。要把群体性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必须要加大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力度,转变政府形象,融洽干群关系。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变管理者为服务者,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视角出发,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要畅通群众来信来访渠道,设立信访中心、群众工作站专门接待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确保事事有处理、有反馈。同时,干部要主动与群众沟通,深入到社区楼栋、农村田间、学校医院去问实情,主动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整理后加以整改落实。要大力弘扬“五办”作风,即服务对象亟待解决的问题“立即办”、老大难问题“主动办”、普遍性问题“上门办”、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跟踪办”、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问题“公开办”。
(三)提高互联网舆情管控能力。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主动运用互联网了解社会动向、引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矛盾、平息突发事件。一是要建立舆情监控体系。安排专人对网上舆情每日搜索、监测,及时掌握处理重大舆论热点问题,对重大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发现隐患,及时汇报处理。二是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官方网站,开通官方博客、微博,开通市长信箱等,进行新闻发布、来访处理,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在公开及时透明的信息发布中,保障群众对政府、社会公共事业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三是要建立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建立高素质的网评员队伍,一旦发现舆情,迅速开展跟帖、评论等导控行动,及时发布官方信息,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政府要加快“法制网络”的建设进程,对在网络上造谣、捏造事实、歪曲事实的行为进行处理。
(四)营造外交强国氛围。要牢牢把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大力加强情报信息,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捣乱破坏活动,加大对NGO的管理服务力度,防范境外敌对势力利用人民内部矛盾进行渗透性破坏活动,努力做到预知预防、先发制敌。要加大外宣力度,通过公关公司、社交网站等媒体,全方位向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展示崛起中的中国的力量和责任。
(五)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非常重要,不管是隐蔽性强、酝酿时间久的利益冲突,还是由于单一矛盾纠纷引发的突发事件,都需要有科学的应对方法来处理。建设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强的应急预案体系,做到未雨绸缪,才能临危不乱。首先是要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权限,制定预警、检测、信息通报等制度。加强事件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联动机制。其次是找到事件的导火索、领头人,找到事情的起因及矛盾的关键点,了解利益申诉者的要求。注重与申诉者的谈判技巧,注意观察细节,善于利用申诉者的“弱点”掌握事件的主动权。再次是做好应急事件处理的物资设备保障。物资设备保障包括经费保障、人力保障、物资保障、公共设施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切实做好各项设备保障工作,是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包括群体性事件的坚强后盾,也能保证做好群体性事件工作的顺利进行。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