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总是春
——珠晖区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工作纪实
本报特约记者 唐兰荣
一场场社区周周乐还在火热筹备,就将珠晖人的目光,吸引到了这个为市民量身打造的舞台之中;一曲曲旋律刚在广场响起,就将大街小巷中的大伯大妈们召集而来,激发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一张张借书卡才在乡村热传,就引来众多村民争相阅读,在农家书屋敲开了科技致富的大门……
在珠晖,只要舞台搭起,只要音乐响起,便有众多的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热情地投入文化活动之中、投入多彩的生活之中。
文化活动:百般红紫斗芳菲
秋日的天空,藏着金色珠晖暖暖的幸福。
一大清早,年过六旬的王阿姨就和她的“姐妹们”聚到了湘江东岸风光带上,列队开始练舞健身。喊一声“音乐伺候”,音响里便飘出欢快的舞曲,大家在王阿姨的带领下伴随着优美欢快的旋律开始了美好的一天。
她们只是每天坚持在风光带上练舞健身的团队之一,要是到了傍晚,各文化广场上可就更热闹了,有定期上演的广场旬旬演,有规模庞大的广场舞大军,有笔走龙蛇的地书爱好者,还有热衷于红歌演唱的爷爷奶奶们……各类文化活动在暮色的映照下一一呈现,为珠晖增添了无尽的活力。
时下的珠晖,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当地百姓都能尽享“激情广场”、“幸福衡阳文明雁城”、“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等文化大餐。已连续举办了三年的“和风衡州”群众文化艺术节更是为百姓精心烹制的一道精彩“盛宴”,它既搭建了展现珠晖风貌的大舞台,又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创作、演艺人才。目前,该区每年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达100余场,参与文艺演出人数近3万人,观众突破10余万人次。
“现在好呀,不但有人组织提供音响设备,区文化馆的老师们还定期给我们上课,教我们各种舞蹈,我感觉生活在咱珠晖还是蛮幸福的。”在10月29日晚“湘水明珠之夜”珠晖区第二届广场舞比赛现场,茶山坳镇金灿艺术团广场舞队领队熊弘与记者聊了起来,说着她擦擦汗水,又载歌载舞起来。
服务体系:接天莲叶无穷碧
每到周末,家住酃湖乡解放村的尹女士都会到农家书屋借阅图书。“以前,咱们村的人说起到图书馆看书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而今村里建起农家书屋了,图书馆都搬到家门口了,以后要学技术、知时事、晓法律,就到这里来!” 尹女士说,乡亲们阅读各种书籍,其中种、养殖方面的书最吃香。说起眼下农家书屋对老百姓的好处,该区文化馆负责人掰着手指头好一番数算,堰头村刘健云学习了独头蒜生产技术,每亩增收一万余元,粟塘村莫淑云学习了养猪技术,年收入过百万……
记者在珠晖区文化馆采访时也看到,前来看书、读报、借阅书刊的市民络绎不绝,学画画、学乐器、学舞蹈的学生挤满了各功能厅。区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到暑假,图书馆便迎来了市民借阅高峰,借阅图书的人数明显增多,日接待人数近100人次。文化馆还为各类社会艺术团体提供培训服务,目前免费辅导培训群众近8万人次。“免费开放可以让更多的老百姓走进文化馆,这有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刚参加完美术交流活动的居民何国龙由衷的感概。
近年来,珠晖区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标建成11个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45个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45家农家书屋、20个健身场所,基本形成以文化活动中心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为依托,农家书屋为基础的多层级乡村文化网络。
文化产业:千树万树梨花开
“餐桌上品特产,田野中赏美景,农庄里享乐趣”。作为衡阳的“东大门”,珠晖区创新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特色模式,不断加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力度,发挥生态、商务、文化等组合优势,加快旅游业与文化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了以珠晖古塔、彭玉麟公馆等名胜为代表的历史古迹景点系列;以湘南学联、省立第三中学旧址等革命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点系列;以怡心园度假村、白鹭湖生态休闲园等自然景点为代表的绿色休闲景点系列的三大旅游板块。目前,绿色珠晖一日游、农业休闲一日游,红色珠晖一日游三种融合旅游模式叫响珠晖内外。去年全区共接待游客达2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6%。
与此同时,珠晖区还制定了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植壮大文化产业群,延伸拓展文化产业链。目前,珠晖区文化经营单位数量已达300家,从业人员突破3000人,文化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此外,珠晖区还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繁荣文化艺术、提升城乡文化内涵的一项重要内容。截至目前,该区已有雁峰酒酿造工艺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中元节”、“金甲岭鸡萝卜”等21项被评为区级非遗保护项目;珠晖塔、省立三中旧址等9项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湘南学联和天子坟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衡阳日报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