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入推进土地流转,让土地流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器”,是基层党委、政府亟待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难题。近年来,茶山坳镇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上积极摸索和创新,不断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完善土地中介服务,促进土地规模流转,走出了一条土地流转的新路子。仅2012年,茶山坳镇新增土地流转面积已超过4000亩,建成大小特色农业基地6个,成立新型农业合作社11个。目前,全镇转移就业人数达到4000人以上,劳务总收入达到12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一、健全网络,确保土地“流得出”。一是宣传网络。制定出台了土地流转实施细则,通过黑板报、公开栏、标语、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实地考察参观等方式,大力宣传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二是组织网络。各村明确一名村委会成员负责土地流转工作;各村民小组配备一名农村土地流转联络员,形成了镇、村、组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三是信息网络。2011年茶山坳镇成立了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流转信息采集、发布、交易、合同鉴证、纠纷调处等服务工作。村级设置土地流转信息员,收集农户流转信息,由服务中心统一发布、统一交易、统一签订合同,农户按交易面积获得土地租金。
二、强化措施,确保了土地“转得动”。一是整合土地促流转。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家庭农场、家庭农庄等方式。对闲置耕地和荒坡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种植大户发展规模经营或创办农业基地。两年来共完成土地整理开发面积达6500亩,新修山塘8口,清淤扩容24口,硬化渠道45000米,新建机埠3座,成立“专业合作社”十余家。占地600亩的方衡,金芳无公害蔬菜基地就是我镇通过流转国地平整后的土地发展起来的。二是调整产业布局促流转。根据茶山“一园七片”的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着力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早熟梨、礼品瓜等几大支柱产业,分片建设万亩苗木基地、万亩蔬菜基地、千亩早熟梨基地、千亩葡萄基地、百亩秀珍菇基地,农产品加工及物流基地,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基地七大片区。产业布局调整后,明显带动了相关村组的土地流转工作。三是开展农业招商促流转。茶山坳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规模流转,成功通过引进深圳宝富、衡阳三创,力丰等有实力的大公司,对田心村、堰头村、黄州村等村近5000亩的土地进行了依法流转。并结合茶山山水旅游资源及项目资源,建设多种类型的农家乐、特色小基地、农事体验园,大大加快了土地流转。四是以优惠政策支持促流转。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奖励土地流转双方,并建立大规模租赁土地业主信贷支持制度,党委政府主动与金融机构衔接,担负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经营土地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业主,积极帮助其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并给予贴息支持,争取获得各级各部门支持和扶植,赢得政策、资金和技术的倾斜。2012年,全镇共奖励资金达50万元,并将华桂生态农业秀珍菇生产基地申报为市级生态循环农业龙头企业,将深圳宝富衡阳花都产业城申报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三、完善制度,确保了土地“稳得住”。一是出台工作职责。由镇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站对土地流转的项目、面积、价格、流转过程等实行全程监管,定期对外公布。二是严格流转程序。严格流转方资格审核和土地流转证办理手续,土地流转必须由村“两委”上报,经镇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站组织林业、农业、规划、国土部门现场选址审批同时后方可实施,全村性的土地流转须经村民代表会议“一事一议”讨论通过。三是规范台帐管理。实行大户登记备案制度。对达成协议的流转合同,均按规范文本签定土地流转合同,进行合同登记;对流转面积大、涉及农户多的土地流转,镇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站提前介入,收取一定的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建立风险预防、控制和处置机制。镇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自去年8月成立以来,共发布土地流转信息40余条,流转面积超过4000亩,审批100亩以上土地流转项目7个,审核村民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1180余份,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化达100%。 (作者系珠晖区副县级干部、茶山坳镇党委书记)
来源:珠晖新闻网
作者:罗军荣
编辑:redcloud